收藏起来的文章却很少打开,翻开几页电子书又不自觉切到社交媒体平台,忘记要做的正事,“你换密码我来猜”的侦察戏码经常在部分有娃的家庭上演……
为屏幕使用时间焦虑,在当今社会已经不是稀奇事。
正值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与深圳第10个未成年人读书日,深圳市向市民发起了“每天息屏一小时 读书运动爱自然”倡议,倡导市民将碎片化时间转化为沉浸式阅读和健康运动。
此前,全国人大代表姚明也在全国两会上建议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也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为什么要主动息屏?
在深圳市的倡议和姚明的建议中,都提到了“青少年”,目前这一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中的新增主力。
截至2023年,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规模已上升至1.96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却超过52%,息屏至少可以让青少年的眼睛有喘息的时间,也为更多家庭亲子互动提供机会。
哲学教授刘擎在谈到屏幕过度使用的问题时曾提到,年轻人一面喜欢独处,一面又热衷于获取信息,因为很多影响自己生活的变量是在触及不到的遥远的地方,信息茧房为困惑时代的人提供了一种虚假的解决,算法会推荐同类的东西,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
但事实上,盯着屏幕并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息屏反而为这种解决撕开了一道口子,给人走出独处的茧房的机会,了解周边的生活,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
息屏是不是一件可行的事?
不论是深圳市还是姚明的倡议,“息屏”都不等于完全禁用屏幕,而是一种价值上的倡导,希望参与者主动放下屏幕,平衡好数字生活与现实生活。
数字时代,学习、工作、娱乐都需要通过网络开展,数字生活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完全脱离屏幕,不仅要克服很多不便利,也错过了很多新知识与发展新趋势。
就连提出倡议的姚明也坦言,自己尝试息屏24小时后“确实有些焦虑”。
其实,息屏并不困难,难点在于息屏后怎么做才能保持数字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平衡?深圳市“每天息屏一小时 读书运动爱自然”的倡议中藏着答案。

深圳市的倡议中提到,可以在每周末、节假日及寒暑假设定半天“家庭息屏日”,在放下屏幕后可以开展家庭共读、城市探索和生活实践等多种活动,以父母的行动为榜样,让青少年学习如何平衡数字生活与现实生活。
对于成年人而言,读书、城市探索、展开生活实践,同样是息屏后平衡自己生活的好方法。把好奇心、注意力,分一点给附近的、具体的事物,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建立真实的连接,找到生活的抓手,从“附近”开始织就生活的“意义之网”。
息屏背后的关键是什么?
不过,如果将减少对屏幕依赖的责任全部推给个人,未免太苛刻。
数字时代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让相隔万里的人可以即时交流,但这也意味着工作与生活、线上与线下的边界正在变模糊。
层层加码处处“留痕”的工作流程,即便下班工作信息也响个不停……这些东西,给大家带来的工作压力毫无意义,更造成没必要的竞争,导致内卷。
数字技术本身中立,但这些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带来的内卷让技术变了味儿,从屏幕里延伸出的工作流程挤占了生活空间,把打工人困在手机里。
因此,息屏需要社会上多个主体协力合作,把劳动者和青少年从无意义的手机打卡汇报中解放出来,他们才有机会与“附近”建立连接。
如何让市民放下手机后主动拿起书本与运动器材?完善图书馆、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设施也很重要。
深圳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近年来在全市图书馆、实体书店等多元场所,组织开展阅读漂流、体育运动、文艺展演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山海连城、公园融城”生态格局也在逐步完善,这也都是深圳开展首个“息屏日”的底气。
从“附近”开始编织生活的意义之网,不仅要依靠屏幕使用者的自律,也需要政策引导与社会实体的支撑,多主体协同聚力,这张网才能织得又大又厚。
主笔 / 刘舟义
排版 / 徐子鋆
审校 / 李天南 毛芸
相关文章:
深圳归集共享37个政府部门和单位27亿条涉企信用数据,促企业获得融资5390亿元04-23
郭富城回应方媛在米兰被抢包:“买两个新包哄太太开心”04-23
对抗特朗普关税的第一张牌?苹果和Meta周三或迎来欧盟罚款决定04-23
开屏见“好”|从3箱书到10万+读者!他坚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04-23
三星三折叠屏手机推迟至第四季度发布04-23
宜昌博物馆馆校考古课堂赋能青少年文化传承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