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三江第一中学拓展“大思政课”,走进建三江七星农场场史馆。佳木斯市教育局提供
□刘丽 贺东旭 本报记者 刘大泳
在原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中学生们凝视着斑驳的历史文物;在松花江畔,小学生们用画笔勾勒防洪纪念塔的雄伟轮廓;在赫哲族文化场馆,青少年亲手触摸鱼皮文化的独特纹理……这不是普通的春游,而是佳木斯市教育局精心设计的“行走的思政课”。今年春季,佳木斯市20万师生走出教室,在红色遗址、城市地标、生态保护区和非遗场馆中,完成了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思政教育实践。
红色基因的时空对话
“同学们请看这件军装上的弹孔,它讲述着一位抗联战士在零下40℃严寒中坚持战斗的故事。”在桦南县抗联文化主题公园,历史老师的讲解让课本上的文字变得立体生动。
佳木斯市教育局深挖地域红色资源,将全市30余处革命遗址转化为开放式课堂。市第五中学师生在原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时光长廊”中触摸历史脉络,郊区第十五小学学生站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前宣誓“勿忘国耻”。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红色历史不再是遥远的记忆,雪松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在徒步3公里抵达东北抗日联军战绩纪念塔后写道:“我终于明白,课本里说的‘艰苦卓绝’四个字有多重。”
城市发展的现实教案
“1957年,这台机床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联合收割机。”在佳木斯沿江公园,市第九中学的思政课以工业遗产为教具,生动展现这座城市从“共和国工业摇篮”到“对外贸易枢纽”的转型历程。
同江市第一小学学生在庄严的国门前聆听海关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一带一路”中的边境贸易;佳木斯市向阳区第二十小学“亲子写生”活动中,防洪纪念塔不仅是艺术素材,更是城市防洪历史的活教材。这种将城市发展史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让抽象的国家发展战略变得可触可感。一名中学生在作文中感慨:“原来‘东北振兴’就藏在家乡的每座桥、每条路里。”
文化自信的沉浸培育
赫哲族鱼皮画、桦树皮工艺,这些非遗项目如今成为佳木斯思政课的特色内容。抚远市第一中学开发的“非遗项目化学习”,让学生通过制作鱼皮饰品理解民族文化;佳木斯市第七中学“喊江节”活动中,身着民族服装的学生成为文化传播使者。
这种体验式教学效果超出预期,原本对民俗文化兴趣寥寥的初中生,在亲手尝试赫哲族刺绣后,主动组建了校园非遗社团。汤原县云阶学校校长观察到:“当孩子们发现祖辈的智慧仍在发光,文化自信便自然生长。”
据统计,本次活动累计开展各类实践教学200余场,创作主题书画作品逾万幅。佳木斯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思政+”融合育人模式,结合即将召开的黑龙江省第七届旅发大会打造更多特色课程。当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延伸至社会,思政课便不再是照本宣科的理论灌输,而成为青少年认识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纽带。正如一位教师所言:“孩子们在博物馆里闪亮的眼神,在烈士雕像前紧握的拳头,就是思政教育最生动的答卷。”
相关文章:
佳木斯 20万师生开启“行走的思政课”04-24
2025全民阅读启动:书香大同 绿签护苗04-23
诸葛燕喃,有新职04-22
忻州市卫生健康委 忻州市教育局 举办2025年校园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预防 知识培训会04-22
宜昌博物馆馆校考古课堂赋能青少年文化传承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