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佘振芳 见习记者 侯月
在重庆加快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进程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然而,如何破解产业协同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等深层挑战?近日,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唐于渝接受采访,分享其思考与观点。
唐于渝调研发现,重庆传统汽车供应链虽完整,但在自动驾驶芯片、高算力模块等关键领域仍依赖外部供给,双产业融合优势尚未完全释放。为此,她建议依托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深化“链主+伙伴”计划,吸引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企业形成“芯片-整车-应用”闭环生态,在功率半导体等领域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材料产业的“零散弱”问题同样引发关注。唐于渝建议,破解这一困局需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统筹全市生产力布局,建设专业化材料产业基地,并通过联合研发机制强化汽车、电子信息与材料企业的协同创新。
针对价值链水平不高、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足等短板,唐于渝认为需构建跨产业创新体系。“智能汽车升级依赖电子信息技术底座,材料创新则决定供给瓶颈突破。”她表示,重庆应设立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聚焦智能驾驶芯片、轻量化材料等共性技术攻关,同时完善“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创新生态构建中,公共服务平台被赋予重要角色。唐于渝建议,强化检验检测、数据共享等配套服务,特别是针对材料产业上下游,需通过公共数据平台打通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通道。
“三大主导产业不是孤立赛道,而是互为支点的命运共同体。”唐于渝认为,唯有通过技术、资本、人才要素的“化学融合”,才能实现“1+1+1>3”的聚变效应,为重庆锻造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面对全国产业版图重构,重庆如何形成独特竞争力?唐于渝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是突出前瞻性与系统性,衔接国家整体生产力布局,围绕“以汽车智能化升级为牵引,以电子信息提供技术底座,以材料创新突破供给瓶颈”思路,加快研究制定促进三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的专项促进政策,推动三大产业跨界融合和相互赋能。
同时突出创新性与引领性,设立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孵化产业跨界融合所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和区域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
此外还要突出支撑性与开放性,强化跨区域、跨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合作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逐步打破三大产业协同发展壁垒,形成“1+1+1>3”的化学效应。
原稿点击>>
重庆三大主导产业如何实现协同发展?专家建议做到“三个突出”-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
代表风采 | 杨桂凤:以实干诠释责任 用行动书写担当04-18
重庆第1眼 | 开放创新推动金融互联互通 重庆打好西部金融中心“国际牌”04-18
英媒:过去欧洲汽车产业怕中国“窃取”技术,现在是中国防着欧洲04-17
重庆机场公安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系列活动04-16
全球市场早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大型科技股涨跌互现,奈飞涨超4%04-16
跑出消费新气象!沙坪坝全球校友半程马拉松将于4月20日鸣枪开赛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