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习主席圆满结束对东南亚三国的访问之后,又一场周边外交重头戏21日在北京上演。
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和国防部长董军在京主持召开中印尼外长防长“2+2”对话机制首次部长级会议。这是中国对外建立的首个部长级“2+2”机制。
外交上的第一次,往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同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和印尼此轮互动释放什么信号,有何看点?合作模式的创新又体现中国外交何种态势?
不是简单的“2+2”
21日的会议中,印方代表是外长苏吉约诺、防长沙夫里。其中,沙夫里3个月前刚刚与董军见过面。
王毅在会议共见记者时介绍了两国达成的共识,包括双方决定成立中国印尼全面战略对话机制,以及中印尼裁军、防扩散与军控磋商机制,等等。
中国和印尼建立“2+2”对话机制始于两年前。2023年10月,时任印尼总统佐科访华时,两国同意建立外长防长“2+2”对话机制。2024年8月,两国共同主持召开对话机制首次高官会,标志机制正式启动。
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机制。
此前,中国与韩国、缅甸等国也开展过“2+2”合作,但中国印尼“2+2”对话层级明显更高,这是中国在全球建立的第一个部长级“2+2”机制。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指出,“标志中国印尼战略合作达到新高度。”
从双边关系看,中国和印尼不仅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而且正围绕“五大支柱”合作,构建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中印尼命运共同体。
“无论从地区还是全球事务上看,两国关系在各自对外政策中都占据重要地位。”许利平指出,“两国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南方合作的典范。”
从机制构建看,两国建立了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还设有双边合作联委会等多种合作框架。这些都为推进机制建设和统筹协调打下基础。
另需指出的是,印尼总统普拉博沃曾担任防长,是“2+2”机制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一定程度保障了中印尼机制化合作的延续性。
从地区和全球角度看,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全球和地区挑战层出不穷,贸易保护主义严重损害地区乃至全球产供链安全,阻碍全球经济增长。
在动荡时局下,中国和印尼都有合作需求,对于完善全方位合作布局、夯实双边关系战略根基有积极意愿。
许利平总结,中印尼外长防长“2+2”对话机制,不是简单的外长+防长对话机制,而是聚焦战略对话与政治安全合作;不仅关注双边,而且更多涉及地区乃至全球事务,核心在于增进两国政治互信,加强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的协调,两国关系更多呈现战略性。
诸多共识传递信号
外界注意到,此次会议时机也很有讲究。
一方面,今年是中国和印尼建交75周年。两国领导人上周互致贺电,希望中国印尼作为隔海相望的好邻居,双边关系能够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习主席刚刚圆满完成对东南亚三国的访问,密集出席近30场活动,推动达成上百项合作成果。而中国印尼的此次“2+2”会议,被视作中国周边外交的又一次发力。
许利平指出,从会议达成的共识看,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双边层面,中国印尼将进一步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
双方着眼于战略问题和核心问题,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坚持战略自主,反对外部干涉,携手走好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双方决定成立中国印尼全面战略对话机制,表明两国将在既有的高级别对话合作机制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推进“五大支柱”建设。
防扩散领域的合作共识,则反映印尼构建东南亚无核区的坚定立场。近年来“奥库斯”框架下的美英澳核潜艇合作引发地区国家不安。
第二,地区层面,中国印尼在新形势下致力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两国同意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将在涉海合作上作出表率。双方重申加快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另外值得观察的是,下一步双方如何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实质性谈判结束为契机,充分挖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CP)的合作潜力,推动制度型相互开放,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第三,全球层面,两国发出捍卫国际贸易规则、捍卫公平正义的信号。
许利平指出,“双方同意坚守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初心”等共识,表明两国反对脱钩断链,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此外,今年是万隆会议70周年。继续弘扬万隆精神、增强全球南方战略自主、反对霸权主义,也成为中印尼对话的重要内容。
更有定力,更有基础
除了中印尼“2+2”机制之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类似合作机制也在深化拓展。
最近习主席外访期间,中越决定将两国外交、国防、公安“3+3”战略对话机制确定为部长级,中马同意建立外交、国防“2+2”对话机制,中柬决定建立外长、防长“2+2”战略对话机制……
许利平认为,首先,这体现出中央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周边外交工作以及一系列机制设计更具全局性、战略性视野。东盟作为中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它与中国的合作超越双边范畴,更具地区和全球意义。
其次,机制建设兼顾灵活性。例如,中越建立“3+3”机制,是考虑到联合执法合作空间广阔,有应对周边形势变化的需要。中马、中柬“2+2”合作也顺应对方共同关切……这些都使机制创设超越传统意义。
双边合作模式的推陈出新,也是中国外交姿态的写照。
许利平认为,当前我国同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时期,中国在主动塑造周边战略环境方面,更具定力,更具基础,也更有条件。
同时,当前进入周边格局和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重要阶段。对于周边问题中的外部因素,中国也需要正确看待。
许利平指出,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虽表现出孤立主义倾向,但不意味着彻底抛弃盟伴,仍会企图利用“小圈子”塑造遏制中国的周边环境,这是中国推动周边外交工作时不可忽略的。
不过,这一外部因素并非周边问题的主导性因素。中方仍应保持战略定力,坚守睦邻、安邻、富邻、亲诚惠容、命运与共理念方针。
“需要看到,中国已迎来主动塑造周边环境、全方位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契机,更应顺势而为。”许利平说。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原标题:《深度 | 中国的这个“第一次”有何深义?》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全
相关文章:
中国的这个“第一次”有何深义?04-21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实施保障办法》5月1日实施04-21
义乌商家:对美加关税早有准备,拒绝美国客户降价要求04-21
第一观察|“天空足够大,地球足够大,世界也足够大”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