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牌仪式
青海法治报·法眼记者 祝嘉忆 潘玲
青海知识产权学院的成立是青海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西部地区首个省级知识产权学院,其成立标志着青海在知识产权教育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对周边省份具有示范效应。4月11日,记者走进青海知识产权学院一探究竟,看看这里是如何打造特色鲜明的教育研究基地,成为青海地区知识产权发展的智库,又是如何提升青海在全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影响力,助力知识产权强省战略的实施。

执法培训
人才培养 与学科建设的突破
2024年4月22日,青海发生了一件大事——青海知识产权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全省首个知识产权类学院,不仅填补了青海在知识产权专业教育领域的空白,还成为全省知识产权人才培育的核心平台。
谈及青海知识产权学院的成立,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白佩君打开了话匣子:“由于知识产权保护越发受到重视,近几年我们和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的合作也越发紧密,我们的教师团队不仅研究一些相关课题,而且多次参与到立法和评估等项目中,分析我省一些商标权侵权的典型案例。为更好地合作,及时对接相关工作,我们考虑成立一个知识产权中心。”
在磋商过程中,白佩君等人惊觉,如果只是知识产权中心,受众有限,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而知识产权保护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青海更应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能局限于眼前,眼光要看得再长远一些,他们准备向外省各高校取经。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的相关经验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白佩君等人积极向外省其他院校看齐,实地走访,了解调研,借鉴学习,决定依托现有资源成立青海知识产权学院。
“我们通过与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的共建,不仅要强化知识产权学科的培育与发展,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与教育,聚焦全链条人才培养,培养一批知识产权新兴领域和重点产业、行业急需紧缺的知识产权人才,例如管理、运营、分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白佩君告诉记者,“可以这么说,我们瞄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这个资源,就是要打造青海知识产权人才‘蓄水池’,毕竟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刻不容缓。”
如今,青海知识产权学院已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相关专业。

知识产权培训
青海地区知识产权发展智库
2024年11月27日,青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条例》第四章内容品牌建设与保护中,提及要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枸杞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监管部门应当支持区域公用品牌获得法律保护,指导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加强使用管理,实行严格保护。此外,还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理标志产品以及专用标识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同时表决通过的还有《黄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其中第27条载明,自治州、县(市)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支持、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创性产品的申请商标注册、专利、著作权登记。
目前,我省枸杞种植面积达31733.33公顷,其中有机枸杞8333.33公顷,年产干果9万吨,是全国最大的枸杞种植区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截至去年12月19日,黄南藏族自治州以“热贡艺术”“黄南藏戏”等为代表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701项,非遗传承保护成效可谓显著,而且唐卡与堆绣、泥塑等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何让青海特色的枸杞区域公用品牌受到法律保护?怎样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价值专利的转化效率?这些都是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刚思考的问题,而他也参与到以上立法环节,并就其中涉及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并被采纳。他坦言,青海要想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他将尽自己所能建言献策。
此外,青海知识产权学院还积极参与修订了《青海省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编制了《青海省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调解员入驻 图片由青海知识产权学院提供
助力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实施
“青海知识产权学院的成立是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具体行动,是青海响应国家战略的主动作为,是为了区域创新发展的内生需求,更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的关键举措。”白佩君介绍,“这也表明,我们必须将青海知识产权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加快知识产权强省、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助力知识产权强省战略的实施。”
要做到这些,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课堂上,青海知识产权学院教师团队精心设计并逐步完善了涵盖知识产权法律基础、专利实务、商标与版权管理、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等多维度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本科教学层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入大量典型案例分析与模拟操作环节,如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模拟、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例研讨等,让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教师陈海霞告诉记者。
实践出真知。青海知识产权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关系。据了解,去年11月至12月期间,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派驻了研究生特邀调解员入驻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他们先后收到著作权纠纷类案件5件,成功调解3件。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深入参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专利检索分析、商标注册申请、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等实际业务工作,可以说是将学生的职业生涯前置,这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杜绝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让他们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陈海霞说。
此外,青海知识产权学院也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面向青海省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开展知识产权培训与咨询服务工作,有效提升了青海省知识产权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
“去年,我先后为黄南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多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进行过专题培训。在提升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知识产权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教师马英莲告诉记者。
一年时间,青海知识产权学院交出了一份学科与实务深度融合的精彩答卷。
4月22日,青海知识产权学院迎来一周岁生日,蹒跚学步的它将展翅高飞,飞向更远的未来,青海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将蹄疾步稳。相信,青海知识产权学院会成为青海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核心引擎,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编辑:李有媛
相关文章:
噩耗传来,3人已不幸遇难!04-15
“鸟中大熊猫”黑鹳现身三江源04-12